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党建动态

党建动态

和谐社会的精神文化理念

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科学发展观部分提出了“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的新理念,也就是说十七大已经明确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和谐的精神文化理念来指导。和谐社会的精神文化理念是以和谐为价值取向并包含着“诚信、关爱、感恩、宽容、共享”等理念的思想价值体系,是以倡导、传播、实施和谐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观念、信念、行为规范、社会风尚的理论浓缩。

一、诚信——建设现代和谐社会的前提

诚信是和谐社会构成的纽带。社会要和谐,诚信是前提。从古至今,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每一种宗教、每一种文化,都把诚信当作核心价值和基本规范。因此,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大力加强诚信建设。

1、个人方面

要建设和谐社会的诚信人格。诚信是每个社会成员立身、修德、处世的根本。必须通过教育与法制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个人的诚信素质,而且要把是否诚信作为检验的标尺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去,以达到:

干部秉公办事,廉政勤政,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科学工作者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进行科研工作,不抄袭、不盗用他人成果;

企业、商家以信立业,平等竞争,以质量取胜,不搞假冒伪劣,坑蒙欺诈;

总之,每个人都应以诚信立业,重信誉,守诺言,形成人人讲诚信、实事讲诚信的社会氛围。

2、社会方面

要建设和谐社会的诚信制度。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在诚信友爱的基础上法制健全、道德良好、人际关系融洽的社会。但是,道德历来是一种软约束,有其难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因此,要加强包括法律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建设,运用刚性的力量促进和确保和谐社会的建设。在诚信制度建设方面要做到:

建立社会信用监督和保障系统,其中,政府信用为关键,经济信用为重点,法制信用为保障,群众道德信用为基础,教育信用为先导;

建立诚信信息系统,让社会共享;

建立诚信奖励机制,使诚信者因为诚信得到益处,使不诚信者因为不诚信而付出必要的代价。

二、关爱——建设现代和谐社会的桥梁

关爱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力量。“爱”是现代社会解决人与人之间复杂矛盾的最美妙的药方。

1、关爱自己,内心和谐

关爱自己是关爱他人的前提,努力达到自身和谐就是关爱自己的表现。自身和谐是一种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相协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融合,个人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较高的愉悦的生存状态。

个人自身和谐必须做到:

思想和谐:使自己能够与时代进步的节奏相合拍,能够与时俱进,考虑问题不偏激;

心理和谐:要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健康的状态;

人格和谐:必须具备道德的修养,个人的行为必须与社会的总体道德要求相一致。

2、关爱他人,社会和谐

关爱他人是一种崇高的人文关怀,是社会这个大家庭得以温暖的源泉。关爱不仅有利于人与人的和睦共处,同时有利于个人自身的身心和谐。

如果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物质利益关系,缺少相互关爱的人际交往,就会导致人情淡薄、冷漠、疏远,容易造成人的内心失衡,也必然导致仇恨和纷争,很难成为一个和谐社会。

只有人与人之间在相互关爱基础上的机密联系,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才能构成社会的和谐。

三、宽容——建设现代和谐社会的基石

宽容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良方,更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获取友谊和朋友的一把金钥匙。人与人之间只要相互宽容、求同存异,就会形成和谐的局面,对事业、对工作、对自身有百利而无一害。

1、宽容有利于工作

宽容具有巨大的感化力量,能充分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领导干部特别要能宽容。

如果领导干部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很可能会把个人的恩怨喜乐待到决策之中,把权力当成发泄私愤或培植私人感情的工具,不仅会影响集体决策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还会影响领导班子的团结,使得下属诚惶诚恐。

如果每个领导都具备了宽容的品德,班子就会团结,决策就会一致,就能凝聚人心,工作就会顺利,事业就会兴旺。

2、宽容有利于自己

宽容能为自己的心情带来安宁和恬静,而且能够改善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也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蔚藉和升华。

3、宽容有利于他人

人与人之间难免有误会、磨擦甚至争斗,这些会扰乱我们的思维,伤害感情,给人的心灵留下遗憾。如果双方都能够胸怀宽阔,即使遇到上述情况也能坦诚相见,各怀自责,看人之长,矛盾就能迎刃而解,和谐的氛围也就易于形成了。

四、感恩——建设现代和谐社会的途径

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会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1、为什么要感恩

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单独存在;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这情愫之中便有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人就不能只为自己考虑,因此恩情是连结人与人的一个良好的纽带。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也因此多一份阳光,少一点冷漠。

2、感恩氛围的形成

通过感恩教育,建设感恩文化,为建设和谐社会搭建一个温馨的情感平台。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3、感恩的三个层次

认知层次: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

情感层次: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

实践层次: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行为习惯。

五、共享——建设现代和谐社会的结果

和谐社会的特性决定了她不可能只由少数人建设,也不能只让少数人享有。必须坚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1、个人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角色

和谐社会的构建既是一个建设过程,也是一个享受过程,即:在建设中享受,在享受中建设。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都具有双重身份、扮演着双重角色:

作为建设者,需要承担其社会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社会文明。要由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作为享有者,具有享受发展成果的权利。能够充分体验到作为享受者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2、共享的内容

共享应当是建立在尊重社会成员的主动性并促进个人发展基础上的共享,是能够充分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基础上的共享。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机会共享:消除造成一切歧视和不平等的制度性障碍,公平合理地让不同的人都能够获得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发展机会。

权利均衡性共享:所有的人都具有同等的公民权利(如享有受教育权、就业权、享受社会保障、表达自己的意愿)。

过程共享: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也都是共享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