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

这是什么词?习近平一年提了2356次

     发展,2016年习近平讲话的第一高频词,说了2356次。想到了吗?

 

  发展有多重要,什么是发展之本,什么是发展之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习近平在多个场合的讲话中作出了论述。

 

  如此不厌其烦,就是要把“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深意讲清讲透。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为什么发展仍是“第一要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党的十八大鲜明指出“发展”的重要地位。

 

  这句话与邓小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一脉相承。

 

  “发展是硬道理”,这个简单而深刻的真理,影响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8%,上升到2015年的14.8%,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大。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收入实现了翻番。

 

  这一伟大历史进步,是我国多年坚持发展、改革开放、艰苦积累的结果。无疑也奠定了“发展”在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中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在2012年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不无感慨:“回首过去,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

 

  4年之后,在建党95周年的历史节点,习近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从“兴国之要”到“第一要务”,意味深长地阐明,中国未来的蓝图,将继续由“发展”来书写。

 

  梳理每年重磅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文件,“发展”也是居高不下的“高频词”。专家认为,“发展”是浓缩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进程的代表性词汇之一。

 

  我们要清醒看到,发展成就固然可喜,但无论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资源保有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产业结构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来看,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习近平说。

 

  2015年2月13日上午,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看望村民,并就革命老区脱贫致富进行实地调研。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发展为了谁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首次与中外媒体的见面会上,以深情的话语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感情。

 

  发展为了谁?答案不言自明。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首次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为发展“定调”。

 

  习近平说,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亲自担任中央深改组组长,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的科学论断,提出增强人民获得感,人人分享改革成果的理念,在具体改革发展实践中,推出一个个创新驱动、激发活力的改革举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中。

 

  “雾霾天能不能减少”“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在2016年12月2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着重对百姓关切的6件民生大事作出具体部署。

 

  关切民生、重视细节,处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

 

  脱贫攻坚是“十三五”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习近平为脱贫倾注了大量心血。四年来,习近平在调研考察中10多次看望贫困户,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用时间表、军令状彰显脱贫决心,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改革发展成功的标准是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生动体现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新实践的方方面面。

 

  2016年8月23日上午,习近平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村民吕有章的新家了解自来水使用情况。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发展

 

  习近平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