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进课堂 传统文化焕新彩
“同学们都听说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那大家知道其中的青是指什么,蓝又是指什么吗?”台下同学们纷纷摇头。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教师拿出一瓶靛青染料,告诉大家:“这就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靛青,其颜色比蓼蓝更深,所以才有青出于蓝之说。”随后,教师用靛青和水,配置好扎染颜料,指导大家拿出白色方巾进行捆扎,放进染料桶后再拿出来清洗。不出几分钟,一张张独特的有蓝白相间图案的方巾就出现了。这是刘三婷老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中的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为了让同学们树立“民俗不俗”“传统不旧”的观念,通过非遗技艺的现场体验提升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每一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上,刘三婷老师都别出心裁地设计了非遗体验项目。在讲授“中华传统礼仪”中的“投壶之礼”时,同学们在投壶的过程中了解到,投壶之礼本来源于射礼,其过程为“三请三让”,纵使是娱乐,人们仍不忘保持君子之范。而在“中华传统服饰”一节中,扎染这门古老又接地气的技艺在大家的手中得到了新生,也令大家对之前学过的“中国传统色”这一章节内容有了更具象的认识。
“中国传统节日”课上,老师拿出自己复原的古代黑科技——竹编滚灯,向大家展示了不论在地上如何滚动,滚灯内里的烛火都能做到不熄不灭。宋代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一诗中有“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可见在南宋时滚灯就已经广为流传。在各类节假日活动中,滚灯往往出现在民间艺术踩街队伍的最前面,因其上下左右翻滚,行人避让,能起到“鸣锣开道”的作用。“拓印”作为一门古老的“照相术”,为许多珍贵文物留下了宝贵的瞬间。在讲授“传统典籍中的生命意识”一节时,老师拿出“千秋万岁”“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瓦当,让大家在体验拓印技艺的同时,了解先民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和星宿崇拜。
在课堂中进行短暂的非遗体验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意犹未尽。为了让大家有更多机会接触、体验非遗技艺,刘三婷老师不定期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举行非遗手工体验活动,通过用好课后拓展资源,焕发教学活力。
- 一审:周钰
- 二审:刘敏
- 三审: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