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主人翁意识”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关于“提高主人翁意识”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党委书记 刘 望
2016年11月28日
同志们:
今天我谈谈“提高主人翁意识”。
一、什么是主人翁意识
“主人翁”一词,最早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流传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当家作主的人”之义。在字典上有多种含义:对主人的尊称;当家作主的人。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将“主人翁”解释为当家作主的人、能手或能控制某种事物的人。可见,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主人翁”都有一个相同的定义,即“当家作主的人”,都强调一种主动掌控某些事物的强烈主观能动性。
我们这里所讲的主人翁意识,就是当家作主,是在化院人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全校教职员工都是主人翁意识的主体,所以这是一个整体概念。它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投身教育的劳动态度,尤其作为办学过程中的化院精神和教职工的一种精神风貌,是一种对立德树人事业起促进作用的先进意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标志之一。不同的时期,主人翁的意识其实是一种良好的精神面貌、一种奉献、一种文化,搞示范校会形成示范校的文化,建新校区会形成建新校区的文化,创卓越的时候会形成创卓越的文化,每一件不同的大事情,都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这种主人翁的意识会贯穿到整个过程,它们对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主人翁意识从内在结构来看,包括个体意识(个体意识由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自律意识构成)与集体意识(集体意识由团体归宿意识、平等民主意识、公而忘私意识构成)。作为完整的主人翁意识,是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个体意识是建立在集体意识基础之上的,个人利益与学校整体利益息息相联,个人自我价值实现与学校整体价值实现是统一的,只有学校发展了,大河里有水,才会有个人的前途和幸福,小河里才会有水;另一方面,集体意识包含了个体意识,因为集体意识的发挥正是通过个体意识来实现的,如集体主义的公而忘私意识或忘我意识并不是否定个人价值、泯灭个性、反对个体意识,而恰恰是弘扬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和自律意识。例如,我们的老师经历千锤百炼、艰苦卓绝的准备去参加全国大赛,既有个体风采的展示,个体意识的实现,也是个体意识和集体意识的完美结合,个体意识追求的是人民教师的这种水平和风采,更是学校这个集体的尊严,这两者的利益是吻合的。也就是说卓越、一流的学校就是要造就一批又一批卓越、一流的个人,众多卓越、一流的个人集合才会有卓越、一流的学校。因此,不能把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
当然,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的有机统一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在动态中逐步形成的,是需要时间的,一般需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我意识与团体归宿意识同居共处”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自主自律意识与平等民主意识初步结合”的中级阶段;第三阶段是“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高度统一的奉献意识”高级阶段。整个过程就是由抽象到具体,由“自我”到“超我”(超越自我)的跃进过程。目前,我们有的同志只想着个人利益,他的这个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违背的,有时候还以损害集体利益为代价,像那种自私自利的完全是为自己而活着的这些人,是没有价值的。人到最后还是要实现自我价值,要为社会服务的,要把自我的价值回报给社会的。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从整体上实现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有机统一的第三阶段。
2、主人翁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忧患意识、参与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等,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体现了主人翁意识的完整内容。
(1)忧患意识,又叫危机意识,是将学校的前途、命运、利益自觉地与自己的前途、命运、利益联系起来考虑而产生的对集体的焦虑、关心和个人的紧迫感。秉持“校兴我荣、校衰我耻”,冷静理智地从现实情况出发,正确面对现实,积极为学校事业出主意、想措施、见行动。不能是那种“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和那种不切实际的“空谈”;等等。
(2)参与意识,包括思想参与、业务参与、文化参与、经济参与等,这种参与意识主要是指教职员工关心学校的长远前途和根本利益、服从学校的需要和安排,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成绩,积极参加集体的各种活动,为集体献计献策。不能是那种只想在别人面前指手划脚,却不愿同时做集体的“锣丝钉’的参与意识,那种只参与享用利益,却不愿同时参与履行义务的参与意识。
(3)服务意识,就是领导干部要在各自的岗位上“想好事、干好活、尽好责’。在主人翁的利益方面少花力气,不要有“当官意识”,在学校,干部都是做服务工作的,服务于师生员工,没有官;要端正姿态,力戒武断作风、力戒简单粗暴作风;在主人翁的义务感和责任感方面多下功夫,切实树立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意识。
(4)奉献意识,这是主人翁意识的最高境界和最高形式,是主体意识与集体意识的完美结合;具体来说就是为学校、为师生谋利益的服务意识、实干意识、行动意识和贡献意识,就是那种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放在自身个人利益之上的忘我意识,真正以校为家、为校分忧、爱校如家,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集体根本利益之间的关系,发扬集体主义,克服个人主义。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现象
近几年学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些新的观念诸如效率意识、自我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发展意识逐渐产生并得以固化。这些新观念、新思想的出现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和创造性。但是,在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唯利是图”、“个人价值高于一切”、“一切向钱看”等不良思想观念也在社会上流行,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学校有部分人的主人翁意识淡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说一些具体现象:
1、部分人的责任意识不强。例如有些部门、有一部分人工作质量意识不高,工作效率低下,还把不好的心情和埋怨带到工作当中,给其他教职工、自己、甚至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影响了学校事业发展,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声誉。可以肯定,责任意识薄弱,就一定会弱化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也就会丧失人的主人翁品质。
2、部分人的奉献精神缺乏。有一部分人对学校事业和所从事职业缺少认同感、归属感,缺少感情和激情,总是希望多索取少奉献,多获利益少敬业,多讲个人利益少讲集体诉求,凡事行为多以获取报酬的多少决定立身行事的标准,追名逐利成了他们的基本价值取向,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更多的被视为宣传语言或者空喊的口号,怀着“学校事情是副业、自己事情是主业”的思想模糊度日,稀里糊涂的工作。
3、部分人的参与意识不高。有一部分人认为学校管理和谋划是校领导和干部的事,与自己的关联不大,没有全校上下形成合力的主动性;有一部分人把钱和名看得太重,凡事“精打细算”、斤斤计较,自己没有实际的利益不关心不参与;有一部分人认为学校的事就是“打扫自家门前雪”,其他立德树人和管理服务工作都是额外增加的事情,那是别人的事,界限分得很清楚;等等。于是便出现了一定程度、一定范围教职工的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现象。这样必然会出现一种反常的结果,学校发展得好坏与教职工关系不大,而与领导干部密切相关。
三、如何提高主人翁意识
从本质而言“主人翁意识”是一般性行为升华而成的一种高尚情操,且“意识”本身具有内隐性,不容易识别和分辨;但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行合一。因此,提高主人翁意识要从以下方面去把握。
1、通过治理能力建设来提高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要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强调目标管理和制度管理,通过管理来渗透“实现‘主人翁’价值”的过程,切实保障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从管理手段上来强调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员工,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主力军作用;真正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使人才不仅能“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展得开”,还能够“流得动”,充分营造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环境。
2、通过文化建设来引领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化院人一向具有优良品德、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要大力宣传在示范校建设、招生就业工作、新校区建设、“创卓越、争一流”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化院文化的氛围,以一流的精神文化凝聚人心、引领发展、彰显魅力,引领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广大师生员工都成为化院精神和化院文化的认真学习者、忠实崇尚者、自觉践行者和积极传播者。
3、通过教育培训来塑造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要从理念上重视,“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向心力”的关键在于增强教职工素养;教育培训是增强教职工素养的必然路径。要创新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营造一种“学习是促进学校和个人发展的有效途径的”氛围,切忌走过场,尽力做到人尽其才。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教育,表彰他们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树立一批品质高尚、无私奉献、视校如家的典型人物,使广大教职工把个人的命运与学校的命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4、通过自我教育来强化教职工的主人翁品质。学校要创造条件,鼓励、引导教职工利用工作中的空余时间,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化院精神、化院文化以及与自身业务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习,积极在工作中自觉与不自觉的提高和完善自身业务知识、业务技能,有效地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治理制度、校园文化与自身的责任联系起来。要是每个教职工一开口就是我是湖南化院人,并引以为荣、引以自豪,那么自我教育的效果就实现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职工自我教育搞得好,不仅可以提高教职工的整体素质,而且也有利于增强教职工的团队意识、向心力和历史使命感,还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个学校的发展一定要有一批默默无闻的人,一批以校为家的人,一批努力做事的人,一个单位如果考虑学校的人多了,这个单位就会有希望,这个利益是统一的。
(根据刘望书记在中层干部例会上的讲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