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语廉心:黄芪
功能主治: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药品化仪》载:“黄芪,性温能升阳,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温中,主健脾……在表助气为先,又宜生用。”
性甘、微温,归脾、肺经。脾主肌肉,脾气健则肌肉强劲;肺主皮毛,肺气足能抗御外邪侵袭。黄芪药性温和,有很多方面的作用,但主要的是两方面:一是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生津养血等功效,被称为“补气固表之圣药”,用于气虚乏力、表虚自汗等症治疗。玉屏风散(颗粒)就出自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法》,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组成,是益气固表的代表方。二是有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用于正气虚弱不能托毒、内已成脓、外不易溃、漫肿无头的疮疡症。透脓散出自明代医家陈实功的《外科正宗》,由黄芪、当归、川芎、穿山甲、皂角刺等组成,是鼓舞自身正气祛除已入里和将要入里的外来毒邪、外病内治的著名方剂。
黄芪与廉洁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中医的“气”,分为正气和邪气。正气是关乎会否得病的重要内在因素,正气足就不容易得病,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句概括了中医养生的法则及中医的病理和医理,也是做人的硬道理!即使是邪气侵袭,也要时时固护正气,只有正气在,才能将外邪消灭或拒之门外。
正气源自心。《人民的名义》中男主角侯亮平引用了孙中山先生手书中的一句话“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来告诫千千万万的检察工作者:一方面要通过效仿古今完人,来培养自己内心的正气,同时还要固好自身的正气,而首要前提就是要心安、心正,不做亏心事,坦坦荡荡存于内心。用坚定的廉心抵制腐败贪污的“邪毒”,便可谓真正做到了“邪不可干”。纵然黄芪有诸多功效,但主要的功效仍是补中益气,补气固表。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各种监督与制约也相继成熟,目的都是为了扶正驱邪,使“正气”不断旺盛,生生不息,以增强对“外邪”的抵抗力。但具体到个人,能否以内在的浩然正气武装自己,这才是决定性的条件。
因此,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意志坚定,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加强廉洁教育,固好自我廉洁之心,时刻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使正气不断增强,邪气无孔可入。